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内容简介
1、此书源于2001年至2002年期间,针对中国西北地区各种矿产开发进行的环境地质研究项目,它汇集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书中详尽地探讨了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众多环境地质挑战,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
2、社会经济方面,西北地区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经济活动与矿产开采紧密相连。然而,这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压力,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 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矿山活动。西北地区的地貌、气候条件等为矿产开发提供了独特背景,但也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3、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 式中:F0——地质环境质量综合加权评价分值;Wj——各要素权值;j——环境地质问题所含要素,一般n′=1,2,3,对应于Ⅰ、Ⅱ、Ⅲ要素。求出F0后,即可根据综合加权评定分值(表4-1)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定等级。
4、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是一本详细介绍十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部进行的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地质大调查项目阶段性综合研究成果的书籍。
5、以及位于青海曲麻莱、称多贵金属矿区,宁夏石嘴山冶金辅助原料矿区和所有建材矿区,其环境问题为由于露天开采造成的边坡失稳而引发的崩塌、滑坡和压占破坏的土地和植被等。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分布图如图1所示,分布情况统计和治理区明细表如表1和表2所示。
西北地区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约束
不过,秦-祁-昆成矿域构造背景的独特性是存在的,有其鲜明的成矿特色。西北地区不同成矿域各成矿带的有色金属成矿类型和时间,可显著反映其区域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图5-表5-1)。
除土屋-延东和喇嘛苏等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环境存在争议外,这些矿床的成矿背景据目前的研究,似乎都与裂谷或裂陷槽有关,少见洋-陆碰撞带(ocean-continent collision zone)(Wilson,1989;Hynd-man,1985)环境的成矿类型。
胶东西北区发育韧性剪切域至脆性剪切域的剪切转换系统,根据控矿构造、围岩蚀变、成矿方式、矿石结构构造,以及矿物组合等诸因素,将成矿区矿化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其间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而剪切构造的空间状态决定了矿化类型和分带。
西北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资源潜力巨大。西部一批大型矿业基地和大型矿山的建立,加速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如青海、新疆两省区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占省内GDP的5%。
西北主要缺乏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水资源短缺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一地区的气候主要为干旱和半干旱类型,年降水量较低,蒸发量大,导致地表水资源不足。此外,由于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和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属滨太平洋成矿带西部中-新生代活动的大陆边缘带,是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频繁继承活动地带(图2-4)(邓军等,1996;杨敏之等,1996)。 胶东西北部隆起区剪切带构造系统 胶东西北部地质构造背景见图2-4。
西北地区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1、措施:强化三江源、祁连山、黄土高原、防沙带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脆弱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环青海湖、湟水河、黄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倡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的低碳生活。
2、合理利用水资源 - 农业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防止土壤盐碱化。- 牧区:减少水井数量,控制牲畜无序增长。- 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平衡开发与生态保护。 构筑防护体系 -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3、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后遗症。
4、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原因:由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水汽难以到达,导致典型的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极少。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加剧了该地区的干旱问题。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该地区开发过度,缺乏环保意识,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
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原因:1是因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是因为植被稀少,再加上历史上砍伐严重。3是因为过度放牧,致使草地面积不断减少,风走沙起。解决措施:合理放牧,营造防沙林。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原因:海拔高,气温低,植被难以存活,植被一旦破坏则无法恢复。
6、这一期对课荒漠变绿洲讲的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故事。详细解释: 故事背景:荒漠变绿洲的故事在中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生态治理。
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目录
社会经济方面,西北地区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经济活动与矿产开采紧密相连。然而,这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压力,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 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矿山活动。西北地区的地貌、气候条件等为矿产开发提供了独特背景,但也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书源于2001年至2002年期间,针对中国西北地区各种矿产开发进行的环境地质研究项目,它汇集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书中详尽地探讨了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众多环境地质挑战,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
中等区(较好区):4处,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控制面积约4×104km2。(4)(较轻区):由于各矿山均存在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因调查收集资料有限,大量的矿山因缺乏区域性轻度环境地质问题资料,故未评价。
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 式中:Fj——要素加权分值(j=Ⅰ,Ⅱ,Ⅲ三要素);Fi——每一要素中各指标评定分值;Wi——各指标权值;n——各要素指标个数(每一要素中n可能不同)。
卤水盐矿类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1、西北地区的盐类矿产开发主要以卤水盐矿开采为主,矿山集中于青海、新疆两省区。青海察尔汗钾盐湖主要分布于察尔汗镇戈壁地区,开发区人烟稀少,气候干旱,交通不便,必须通过规模开发、综合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盐湖矿产资源(图3-5)。
2、沉积型卤水矿床 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封存于砂粒之间的或在成岩后进入孔隙和裂隙中的古海水,经过浓缩和变质作用,成为矿化度较高的地下卤水(亦称原生封存卤(2)淋滤型卤水矿床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溶解岩层中的盐类物质或岩盐矿床,尔后聚集形成的地下卤水。
3、根据盐卤水矿床的产状,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盐湖型盐卤水,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如柴达木盆地的东台乃吉尔盐湖(含锂卤水)、察尔汗盐湖(含钾、镁卤水)等,目前均作为工业矿水进行开采。
4、盐矿的形成过程漫长且独特。首先,太阳的热量使海水蒸发,留下结晶的海盐,这个过程被称为自然蒸发。经过约6亿年的地质变迁,海盐与地底的矿物质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融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矿盐,这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盐资源,富含矿物质。
5、自贡的盐主要来自四川盆地内的盐矿资源。盐矿资源分布与开发 自贡地处四川盆地,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盐矿一般分为岩盐矿和卤水盐矿,自贡盐主要以岩盐形式存在。岩盐矿是由古代海洋中的盐分沉积形成的,因此在地下深处形成了岩盐层,供人类开采利用。
6、热卤水可以是海水蒸发浓缩而成,或是陆相盐湖成因;可以是原有盐矿经溶滤作用形成,也可以因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长期大陆盐化而形成。不同环境形成的卤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有较大的差异,成矿特点也不尽相同。热卤水作为成矿流体的想法由来已久。
在苏区,从经济上来说,西北地区有哪些待开发的优势?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中亚和蒙古等国家,与国内外交通联系便捷。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哈铁路等项目穿越西北地区,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西北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如快速沙漠化进程中的草原和森林。这些资源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丰富的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主要有煤炭、铁矿、铜矿、钼矿、锌矿等。这些矿产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例如,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年产煤量达到3亿吨以上,为全国的能源产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西北地区的经济优势应该是,第一国家的政策倾斜,第二资源比较丰富,第三是待开发地区和项目比较多,第四是人口少、面积大、潜力广。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一,当时中国与日本在人数上对比,中国占优势,但我们只道,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要比我国部队的战斗力强,这里有部队的训练问题,也有我国国民素质问题。第二,我国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我们知道,日本军队的武器比我们要强得多,尽管我军打了很多胜仗,但搞的是人海战术,且人员伤亡要比日本军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