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标准化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1、年以前,土地资源分别由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建、规划等多部门管理,地质矿产由地质部门管理,国土资源领域标准化工作管理处于各自为政、交叉混乱的局面。
2、国土资源标准体系是在认真研究国土资源标准体系的历史沿革以及其他行业标准体系表的基础上构建的。新体系突出的特点是设立了与技术标准子体系并列的管理标准子体系,突出了管理标准的重要性。新的国土资源标准体系下设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技术、国土资源信息化、地质矿产管理和地质矿产技术五个子体系。
3、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颁布后,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编制《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国家标准,由于《总则》是《分类》的具体化,因此,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编就了《总则》,2000年12月,通过了全国地标委的评审。
4、年版《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试行)》是较为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规范,带明显的时代烙印。
国内油页岩研究历史与现状
1、陆相油页岩中的有机质是由富含脂质的有机物组成,主要有树脂、孢子、蜡质表皮和那些常见于成煤湿地或沼泽的陆源植物根茎的软组织,它们埋藏后经过煤化作用,形成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因此,这种油页岩也是一种含有较高矿物质的腐泥煤。
2、油页岩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主要用于生产煤油等产品,后来在汽车工业兴起时被大量开采作为燃料。尽管1966年后主要能源地位被原油取代,但当前油页岩的用途更加多元化,如发电、取暖、提炼页岩油等。油页岩产量最高的国家有爱沙尼亚、俄罗斯、巴西、中国和德国。
3、将油页岩技术研发工作纳入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 科技部将油页岩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性研发工作纳入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或将油页岩勘查与干馏工艺列入鼓励性科技攻关指导目录,给予政策支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油页岩勘查的综合物探技术试验工作。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不同条件下油页岩勘查的有效技术组合。
4、油页岩查明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农安、登娄库、长岭,辽宁省抚顺、朝阳,广东省茂名、高州、电白,海南省儋州等地。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致使油页岩提炼成本相对较高,勘查工作基本停滞。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煤田勘探过程中,发现少量的与煤伴生的油页岩矿,但对油页岩研究程度较低。
5、我国开发利用油页岩已有70多年的历史,辽宁省抚顺于1928年开始兴建页岩制油厂(现抚顺石油一厂),年生产页岩油5×104t。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油页岩开发利用的繁盛时期,页岩油产量曾占我国整个石油产量的一半,对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1、地勘行业管理的萌芽(1979年~1987年):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出现并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日益明显。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地质部改为地质矿产部,新增职能之一是对地质勘查全行业的活动进行协调,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概念正式出现。
2、年12月24日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国机编〔1988〕60号文下发的地质矿产部“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地质矿产部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综合管理全国地质矿产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是全国地质勘查工作的行业管理主管部门。
3、“大跃进”时期(即1958年~1960年),随着中央对国民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地质部门也变动了地质队伍的建制,把专业地质队伍分散为以专区为单位的普查勘探队,并抽调力量建立了地、县地质机构,省(市、自治区)地质局也下放给地方政府领导。这一变动既实现了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向中央和地方分权的转变,又壮大了地勘队伍。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部地区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主要在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东部地区拥有海洋、平坦的地势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高寒、缺水等不利条件。这些差异导致了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国家政策制度上的倾向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不仅在自然环境上千差万别,而且风土人情也各有特色,这为广告传播和媒体投放带来了诸多不便。墙体广告以其独特的媒体优势,如覆盖范围广、实用性强、成本低廉、发布灵活等,成为企业进军农村地区的重要手段,并成就了众多品牌。
萤石矿的利用简史
人类对萤石的利用始于16世纪,德国矿物学家阿格里科拉在研究中首次提到它,并发现其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如提高炉温、除去有害杂质和促进渣与金属的分离。17世纪末至18世纪,随着玻璃工人的实验和化学家杜勒的发现,萤石的化学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
年G. G. 斯托克斯用分光计观察奎宁和叶绿素溶液时,发现它们所发出的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长,由此判明这种现象是由于这些物质吸收了光能并重新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线,而不是由于光的漫射作用引起的。斯托克斯称这种光为荧光。这一名词由发生荧光的矿物萤石(fluorite)衍生而来。
年,科学家G. G. 斯托克斯在研究奎宁和叶绿素溶液的光谱时,注意到它们发出的光波长比入射光稍长,揭示了物质吸收光能并重新发射不同波长光线的原理,从而定义了荧光这一术语,它源自发光的矿物萤石。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荧光分析主要依赖于滤片式荧光计,只能测量总的荧光强度。
在陶瓷工业中,萤石主要用作瓷釉,它能在瓷釉生产过程中起到助色和助熔作用。在钢铁工业中,萤石也是重要的助熔剂,用于清除钢铁中的杂质。萤石还可以用于装饰。萤石在南非、墨西哥、蒙古、俄罗斯、美国、泰国、西班牙等地也有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