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保管理制度
法律分析: 井下矿山要做到“五无、四化、一整齐”,即无壁粉、无积水、五石块、无粪便、无杂物道规格、电气线路、管道安装、运输轨道标准化料堆放整齐。
第二条 矿山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化、开采方式环保化、生产工艺清洁化、道路运输无尘化、企业管理制度化、闭坑矿区生态化,促进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第三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新办矿山企业,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评价后建设,尽可能降低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灾害发生机率。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在政府引导和管理上,积极运用ISO14000的环境质量标准及“3R”(Reduction、Reuse、Recycling)和“4E”(Economy、Energy、Ecology、Efficiency)原则[5,6]。
摘要 根据国务院“环境监督管理实行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精神,作者提出:国土资源部应承担矿山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设立矿山环境处,并赋予五项职能。建立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矿山环境管理模式。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1、健全的法规。国外土地复垦研究领先的国家都制定了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保障了复垦的执行力度和达到较高的复垦率。(2)多学科、多领域。土地复垦吸引了矿业、农业、林业、土壤、生态、化学、地质、生物和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极大地促进了土地复垦研究发展。(3)方向的转变。
2、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土地状况不同,故各国都有自己的矿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与复垦特色。
3、德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三级体系,其中包括 8 个一级类,以土地覆被 ( 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 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62 个二级类,以经营特点 ( 土地功能) 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 三级类以具体的行业为划分依据。
4、从土地复垦的内容来看,它是利用生物的、工程的、化学的等综合技术措施,保护、恢复、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的一系列过程。
5、复垦理论研究落后于复垦实践。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土地复垦仅仅是一个纯工程性问题,没有太大的科研价值,这导致了目前我国复垦起点低,复垦效益不高的局面。农业复垦研究不够。
6、”英国矿业与环境委员会将土地复垦定义为:“把废弃的场地改做某种用途的过程。”德国的Darmer等在《景观与露天采矿:恢复的生态指南》一书中将土地复垦解释为:“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生产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各类措施。
土地复垦矿区面积和项目区面积有什么不同
许多矿山没有按照“土地复垦应当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工艺设计应当兼顾土地复垦的要求”做出矿区土地复垦的规划,有规划的只是笼统提出复垦土地面积,缺乏正式设计,更谈不上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和资金保证。
概念不同 土地复垦 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极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这里的生产建设是指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造成的破坏土地已达2亿多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其中国营工矿企业破坏土地5 000多万亩,其他工矿企业破坏土地3 000多万亩,农村各类闲散废弃土地2亿亩。
土地整理则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通过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等,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态和环境、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矿山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根据矿区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地质、采矿条件的不同,地表塌陷对土地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三类:①丘陵山地塌陷地。开采后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基本不积水,对土地环境影响较小,个别地区引起山体滑移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②中、低潜水位平原塌陷地。
该通知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全部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且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其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理应由国家负担。
通过燕翅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我个人有下列几点体会:1 要深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要通过采取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等多种手段,查明形成的机理、根源及影响和控制要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分区研究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从全国和湖南省经济建设出发,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矿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