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协会(大洋矿业打人)

发布时间:2025-04-09

锰结核开发利用

年7月28日,30日,我国5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四次下水任务,成功下潜5000米深度后,带回了5000米海底锰结核的画面和样本,标志着我国开发海底锰结核矿源迈出了重要一步。

年7月28日,30日,中国5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四次下水任务,“蛟龙”号成功下潜5000米深度后,给我们带回来了5000米海底锰结核的画面,这也是5000米海底锰结核画面的首度曝光。“蛟龙”号同时带回5000米海底锰结核样本,中国开发海底锰结核矿源迈出重要一步。

锰结核内含多种战略物资,对全球资源供应至关重要。根据估计,全球3万亿吨锰结核中,锰资源达4000亿吨,镍164亿吨,钴98亿吨,铜88亿吨,可满足人类数百至上千年的需求。锰结核是不断增长的再生矿床,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这种矿产的开采和利用,将引发资源争夺。科技发展推动了锰结核的开发。

吕文正介绍

1、吕文正,作为中国海洋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完成了学业,之后的学术生涯中他取得了显著成就。

2、吕文正,这位中国海洋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地质学院的物探系完成了学业,以深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他在此领域的坚实基础。他的人生轨迹中,始终与深海探测科技紧密相连。目前,吕文正担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顾问,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协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杨胜雄的其他履历

年荣获中国大洋协会“八五”期间“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1995~2000年担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九五”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深海勘探技术方法应用研究”项目(DY95-07)责任科学家。2001年荣获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海洋局“大洋工作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0.12,原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工作,历任分队技术负责、大队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3,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2000.9,国土资源部评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2001~至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杨胜雄的职业生涯始于1988年7月,他在原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开始了他的工作历程。在那里,他逐步晋升,先后担任过分队技术负责人、大队的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他的专业技能和贡献得到了认可,1994年3月,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

大洋一号简介

1、大洋一号,一艘5600吨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它参与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七个远洋调查航次,以及多项大陆架勘查任务,这些航次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海洋资源。这艘船最初名为“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起源于前苏联,由1984年在基辅造船厂建造完成。

2、“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3、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982年9月,当时他踏入宁波海洋学校,开始了船舶驾驶专业的学习,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毕业后,他加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调查船,开始了长达11年的海洋调查工作。

4、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珊瑚礁鱼,小巧玲珑的“水母”,国家级保护动物—斑海豹、海龟、玳瑁,面目狰狞的大鲨鱼以及能吃人的湾鳄等,在国内海洋馆,博物馆中属首次展出的中国科学院的南极磷虾,有孔虫,还有中国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采自四大洋深海3000米以下的海底矿物质——锰结核和硫化石。